6月29日下午,由研究生院主辦、發展規劃處協辦的“學科交叉視域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徐匯校區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主題為“推進學科交叉,深化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學位復合型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質量”。來自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海關學院、上海商學院等15家單位的研究生院(處)領導與管理人員代表、各專業學位點負責人代表、學科交叉領域的資深專家、導師代表等80余人參會。論壇分為開幕式、大會報告和四個分論壇研討。
開幕式上,校黨委書記林在勇致歡迎辭,他對所有與會專家與嘉賓表示最誠摯的歡迎和感謝。同時指出2023年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五年計劃的中期之年,也是全國開展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一年。上海師大正在圍繞學校發展的中心大局,積極探索運用聯組學習、聯手調研、聯動整改、聯推發展的“四聯”機制,找準改革發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加快推動學校學科發展與學位點建設再上臺階上水平。值此之際,圍繞“推進學科交叉,深化培養模式”主題,探討專業學位復合型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可謂是正逢其時。同時他也希望,借今天這個論壇,來自各方的與會人員能夠在專業學位創新人才培養上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同題共答,進一步推進實踐改革,推動工作高質量發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上海經驗,以實際行動踐行“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主題教育總要求,為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貢獻智慧與力量,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大會報告由來自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的六位專家分別作主題報告,為我們分享了各自在學科交叉視域下復合型創新性應用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和精辟觀點。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教育與人才培養部主任肖功海作主題報告“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思考”。他分享了擬成立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上海)的國家戰略定位、建設理念、組織架構和任務舉措,提出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領域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設想,以及以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平臺建設、產教融合特色課程體系建設、以“師生共創”促進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等為著力點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新范式。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王昕教授作主題報告“復旦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改革實踐與思考”,他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現狀、新時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未來發展思考三個角度分享了復旦大學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方面歷經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分別從國家層面和學校層面提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健全發展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優化招生結構、提升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并從創新培養體系、革新課程設置、推動產學結合、服務業界學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質量評價標準等方面提出了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的總體思路。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趙鴻鐸教授作主題報告“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交叉融合探索與實踐”。他從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特質、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要求和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面臨的三大難題出發,以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為例提出了未來工程碩博士培養在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學科邊界、開放校園圍墻、協同企業資源等領域的重點改革任務。
東華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俞昊教授作主題報告“薪火相傳 共筑紡織強國——東華大學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他從學校的歷史沿革與學科專業優勢出發,分析了東華大學在以“融”為魂,聚焦育人主體、要素與過程,打造“三全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及“全人”型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的實踐探索,分享了其在平臺建設、資源培育、示范推廣等方面的成效影響,并提出學校未來在“學科布局優化計劃”“領軍工程師計劃”和深化“三全程”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舉措。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福義教授做了主題報告“產教融合 卓越育人——華東師大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改革探索與實踐”。從國家和上海的宏觀層面分析了專業學位改革背景,基于學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概況,提出了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構建卓越育人體系的專業學位整體發展理念與思路,分享了學校在強化頂層設計、深化體制改革、創新動力機制、改革培養模式、落實聯動反饋等方面的實踐探索舉措與成效。
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劉蘭英研究員作主題報告“科教協同 產教融合 共育英才——上海師大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她分析了上海師范大學最近十年(2014—2023)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狀況,運用案例分析方式展現了學校與滬上七所知名高中合作12年持續推進研究生高端教育實踐項目共育中小學卓越教師后備人才的產教融合范式,以及與中科院五個研究所共建聯合科技創新中心共育卓越科技人才的科教結合模式。分析了新時代專業學位發展在管理體制機制、分類培養資源建設等方面的瓶頸問題,并提出了加強頂層設計、調整組織架構、深化產教融合、建設實踐類課程教材案例庫以及高端實踐基地等方面的改革方向。
在隨后舉行的四個分論壇中,各位與會專家教授通過專題報告分享和自由互動研討等方式,就專業學位點建設、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實踐課程教材開發、行業導師隊伍建設、教學案例(庫)開發、專業學位研究生特色培養、專業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等話題,暢所欲言,分享了各高校各專業的成功經驗與特色亮點,現場氣氛非?;钴S。
分論壇一的主題為“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由我?;瘜W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劉國華教授主持。我校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燕教授做了“產教研協同培養學前教育雙能研究型人才的創新機制研究”的分享。與會教師就李燕教授如何去幼兒園指導項目以及數字化轉型進行了交流與討論。信息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袁非牛教授就“突出‘人工智能+教育’特色的產教融合思考”進行分享。
分論壇二的主題為“卓越教師與藝體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我校美術學院院長周朝暉教授主持分論壇,并以“以高水平展覽為抓手,探索高校美術實踐創作教學的新機制”為題進行報告。體育學院副院長張元文教授以“卓越教師與體育類專業人才培養”為題,從辦學歷史、師資結構、課程結構、生源規模和專博申報等五個方面對體育學院專碩的建設情況進行了介紹。音樂學院藝術碩士(音樂教育)負責人曹景諧副教授以“四角聯動:音樂教育研究生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為題展開報告。音樂學院教師教育部主任李嘉棟以“學科交叉背景下的卓越音樂教師培養”為題進行了報告。數理學院教育碩士(學科教學物理)負責人方偉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夯基、達能、育情’——樂學善教的中學物理卓越教師培養路徑探索”。周朝暉教授在總結中強調了藝術、體育學科與科學的交叉融合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并肯定了此次論壇對于促成交叉融合的“聯姻”效果。
分論壇三的主題為“專業學位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由我校發展規劃處處長楊海峰教授主持。教育學院王懷勇副教授做了“應用心理教學案例庫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分享。環境與地理學院副教授周銳以“資源與環境專碩學位點建設經驗介紹”為題,分享了該學位點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建設、導師團隊與案例教材建設以及產教融合平臺與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等內容。哲學與法政學院杜立婕副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社會工作專業學位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基于上師大專碩學位點的辦學經驗”,著重介紹了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等情況。
分論壇四的主題為“新文科背景下專業學位創新人才培養”,由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研究生處處長畢玉江教授主持。我校人文學院圖書與情報專業點負責人呂元智教授做了“數字人文視域下的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實驗教學探索”的報告。哲學與法政學院劉振宇副教授做了“法律碩士專業實踐基地建設機制探索和成效”的主題分享。教育學院陳韶峰教授分享了“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開發的若干問題”,介紹了教育專業學位教學案例開發的價值,教學案例的選題以及教學案例正文撰寫的禁忌等內容。
我國自1990年開始設置和試辦專業學位教育以來,經過30多年的努力和建設,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新時代背景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提出了國家對高素質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戰略需求,強調了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的時代要求。本次論壇聚焦學科交叉視域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迫切需要攻克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問題展開深度研討和思想碰撞,希望搭建更寬廣的互動平臺,增進多方合作,為深化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提升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助力。
(供稿:研究生院 攝影:宣傳部)